前言:
1947年冬,在苏联生活了近10年的贺子珍决定回国了。
俗话说得好:近乡情怯!贺子珍也免不了如此,坐在火车上看着窗外的风景,贺子珍的心脏跳动的越来越快,越来越紧张。
贺子珍、娇娇
然而,娇娇却和妈妈截然不同……
虽然说近乡情怯,但是很显然,娇娇并没有。
当然,娇娇毕竟才是个10岁左右的孩子,别说近乡情怯了,怕是连这个成语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,只见,列车在平稳的行驶着,而娇娇也在列车上跑来跑去,和哥哥毛岸青玩捉迷藏等游戏。
贺子珍看着两个孩子来回跑着闹腾,近乡情怯的情绪也瞬间被抵消了,看着孩子们,贺子珍的心情也好了起来。
不一会儿,贺子珍起身准备走走,回国的列车要走上好几天呢,让她一直坐着和躺着,也实在受不了。
正当贺子珍在列车上走着的时候,忽然发现有个车厢里的一个座位上围满了人,大家都七嘴八舌的说着话,看上去像是发生了什么事情。
贺子珍
一向热心的贺子珍立马上前看看发生了什么,原来,是一位眼睛受伤的小伙子需要拆下纱布换药,但是周围的人都没有经验,不知道怎么换药,因此在扯纱布的时候把小伙子弄疼了,所以大家七嘴八舌的商量怎么弄。
贺子珍知道后,立马上前亲自给小伙子换药,换药这种小事,怎么可能难到革命多年的老战士贺子珍呢?很快,贺子珍就给小伙子把药换好了。
在聊天过程中,贺子珍也才知道这个小伙子是解放军的一名小战士,眼睛就是在解放战争中被炮弹炸坏的。
贺子珍瞬间对这个小战士很是敬佩,于是接下来几天,贺子珍时不时的就来到这个车厢,关心着小战士的伤口,而且还亲自为小战士送药送饭送水,一路上照顾起了小战士,而小战士也很是感谢这位陌生大姐的帮助。
李敏、贺子珍
恐怕,要是小战士知道这位陌生大姐是谁,一定会被吓一跳的吧!
终于,火车行驶到了中国境内。
一进入中国境内,贺子珍的情绪一下子紧张起来,马上就要见到曾经熟悉的土地和战友了,这让贺子珍不由得再次紧张起来。
很快,贺子珍就经过车窗看到了外面的样子,熟悉的汉字车牌和信息出现在贺子珍的面前,虽然只是一闪而过,但是贺子珍还是一眼就认了出来。接着,中国人模样的农民群众也出现在贺子珍的面前。
终于,列车在哈尔滨停车了。
贺子珍喊来毛岸青和娇娇,让哥哥拉好妹妹的手,接着大家一起下车了。刚一下车,贺子珍就看到了李富春和林彪等人,看上去大家等了好久了,鼻子脸冻得通红。
林彪
看到贺子珍,李富春和林彪立马迎上前去,贺子珍看到熟悉的老战友,眼泪也是一下子夺眶而出,当然,这是喜悦的眼泪。
李富春率先询问:
“一路上身体可好,顺利吗?”
贺子珍点了点头,回答一切都好,不用担心。
等李富春问了话,身边的林彪也立马迎上前去和贺子珍握手,喊了贺子珍一声大姐。
听到这熟悉的称呼,贺子珍也再次泪目了,当年在红军时期的时候,林彪就总是叫她大姐,如今一叫,竟也是时隔10年之久了。
一番寒暄,贺子珍才想起来身后的毛岸青和娇娇,接着,贺子珍把两个孩子推到面前,让两个孩子赶快叫人。
娇娇、毛岸青
毛岸青和娇娇有些害羞,但是也很乖巧的叫了一声:叔叔们好。不过,两个孩子用的是俄语,大家听到后也是相视一笑。
就在这时候,贺子珍也想起了此次回国的愿望,于是,贺子珍对着林彪一行人提出了一个要求:
请组织上尽快给我安排一份工作。
这个要求,其实贺子珍在回国前就想好了,此次回国,她的身体也恢复的不错,可以参加工作了,这么多年一直在苏联养病,花费了组织上很多人力物力,如今是时候为党做些事情,回报党的帮助了。
林彪想了想,也不知道如何安排贺子珍工作,这件事情不是他们当场可以决定的,还得上报中央,申请中央的批准,暂时无法定夺。
林彪
于是,林彪只好话锋一转,说道:
“大姐,你瘦了,你先好好休息。”
但是贺子珍依然坚持希望可以工作,哪怕只是一份很小的工作也是可以的,只要能为党做些事情,那她甘之如饴。
李富春看出了场面有些尴尬,于是上前打破尴尬,安慰贺子珍先好好休息,等安顿下来后再慢慢进行工作,有什么需要到时候可以尽管提。
贺子珍笑了,点点头表示答应。
随后,李富春和林彪带着贺子珍与孩子们,来到当地的一个普通房子住了下来,孩子们穿的单薄,幸好东北局的同志们早就准备好了冬装,而贺子珍也得到了一套深色的列宁装。
李富春
贺子珍也很是感动,回国就感受到了党的亲切照顾,这也让贺子珍下定决心,早日为党工作,为人民做事。
很快,贺子珍带着孩子们就在哈尔滨安顿了下来。
东北局的同志们很是关心贺子珍,经常给贺子珍送生活用品和吃食,而贺子珍也很是感动,于是便再次申请希望工作。
东北局的同志们也被贺子珍的诚心打动了,于是便下令让贺子珍上任东北财政部机关党总支书记一职,让贺子珍去负责总工会的工作。
这下,贺子珍总算是高兴了。
现下,总算是一切都有着落了,于是贺子珍也准备完成自己的第二个心愿,就是寻找一下亲人的下落。
肖劲光
随后,贺子珍找来老战友肖劲光,肖劲光办事利索,又和哥哥打过交道,或许肖劲光知道她的家人的下落。
肖劲光也很是理解贺子珍,于是亲自为贺子珍调查了亲人们的下落:
哥哥贺敏学正在山东指挥作战,此时胶东一带正有国民党反动派疯狂抵抗,贺敏学正在这里率部作战;
妹妹贺怡也活在世上,但是贺怡的情况不太好,早前被国民党抓住严刑拷打过,受了重伤,贺怡宁死不屈,吞了金戒指自杀,幸好毛主席将贺怡救了出来,做手术取出了金戒指,这才活了下来;
至于贺子珍的妈妈,这时候已经去世了,被葬在了延安一带,是毛主席亲自办理的丧葬,后来因为国民党的仇恨,贺子珍妈妈的坟墓被挖掘了出来,但是毛主席很快就派人进行了迁坟和安顿,先下已经无事了;
听着肖劲光的汇报,贺子珍早就是泪如雨下。
肖劲光
这10年光阴,没想到发生这么多事,尤其是妹妹贺怡,贺子珍没有想到妹妹吃了这么多苦,而妹妹吃苦的时候,她却安然无恙的在苏联生活,这让贺子珍很是内疚。
哭了好一会儿,贺子珍才想起来和肖劲光说话,贺子珍拜托肖劲光,如果能见到毛主席的话,一定要带她向毛主席致谢,感谢毛主席对妈妈以及妹妹的关心和帮助,她对毛主席永远感恩感激。
肖劲光也点了点头,答应了贺子珍的请求。
做完这一切,贺子珍也终于能够办第三件心愿了:
送两个孩子去上学读书。
其实,这应该是贺子珍回国后做的第一件事情,不过因为急于寻找妹妹贺怡等等各种事情,忙的贺子珍也忘了,直到这时候才想了起来。
贺子珍、贺怡
其实,贺子珍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,那就是希望两个孩子能成为有用的人。
虽然都说她贺子珍是革命老战士,有功,有贡献,但其实贺子珍心里完全明白,自己做的太少了,而之所以做得少,原因只有一个:
她没文化。
因为革命的关系,贺子珍只上过小学,文化程度确实不高,后来参加革命工作后,在一些文件和政治的制度上,她常常无法理解,根本不能很好的工作,纵使她抓住时间去学习,可终究是为时已晚。
因此,贺子珍太了解文化的重要性了,所以她必须送毛岸青和娇娇去上学,好好学习文化,将来能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首先,贺子珍希望两个孩子学的就是:中文。
娇娇
如今不是在苏联了,既然回国了,那么就必须说中文学习中文,毛岸青还好,有的中文还是认识的,也会说几句简单的中国话。而娇娇是完全不会中文和中国话的,完全是个小外国人了。
很快,贺子珍就开始对两个孩子进行中文训练,请中文教员来辅导两个孩子,说话时用中文提问,让两个孩子必须用中文回答,多说话,多交流,就慢慢学会中文了。
慢慢的,娇娇和哥哥的差距就拉开了,毛岸英已经会用中文交流了,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,而娇娇虽然也能听懂一些中文,例如:吃饭,上学,睡觉……之类的词语,但是写的话,还是不会。
于是,贺子珍便亲自教娇娇从简单的汉字写起,什么“一二三四五”,什么“人口刀手尺”等等简单的字学起。
毛主席、娇娇
这件事情对娇娇来说太难了,妈妈越逼着她写,她就越不想写,越来越抵触,而贺子珍也只好放弃了,只让她先学会说中国话。
后来等娇娇去了中南海回到爸爸身边后,才开始拿起笔学习写中文字。
回国后,贺子珍毕竟是大人,很快就适应了文化和环境的差异,而娇娇却迟迟适应不了。
首先是穿衣服上,娇娇在苏联习惯春夏秋冬都穿裙子,但是在回国后,组织上为娇娇置办了一身大家都穿的套装,身下是个裤子,娇娇不喜欢穿,所以从来不穿,组织上知道后,又给娇娇做了裙子。
这件事情让贺子珍知道后,狠狠批评了娇娇的娇气。
娇娇
接着又是吃食上,在苏联的时候,娇娇习惯吃黄油、果酱、面包等东西,但是在回国后,娇娇的吃食就变成了大家都吃的稀饭、咸菜、馒头等等。娇娇根本吃不惯这些东西,有时候娇气起来,连吃都不肯吃,还要哭鼻子。
贺子珍对此,又再一次严肃批评了娇娇,不可以这么做。
如果说前两次,贺子珍只是严肃批评女儿,那么接下来的这件事情,几乎让贺子珍都要动手打娇娇一顿了。
原来,有一天,贺子珍曾经的老战友陈正人和彭儒夫妇准备南下参加解放战争,但是这样的话,两人的孩子就没有人照顾了。
贺子珍得知后,自告奋勇决定帮助老战友照顾孩子,彭儒也是流下眼泪,感谢老战友的帮助,随后,贺子珍将彭儒的孩子接到了家里,与娇娇和毛岸青一起吃住上学。
陈正人、彭儒
陈正人和彭儒的儿子是个小胖子,所以大家都叫他小胖,而且小胖和娇娇都在一个学校上学,所以贺子珍也吩咐娇娇,记得放学的时候带上小胖,大家一起回家,娇娇也答应了。
有一天放学,娇娇一个人回来了,贺子珍看到小胖不在,于是询问娇娇怎么不和小胖一起回来,她不是吩咐娇娇要记得带着小胖一起回家吗?
娇娇心不在焉的回答,没看到他,就没有等他。
贺子珍很是生气,学校离家里有半个多小时的路程,万一小胖路上出点什么事,可怎么办啊?随后,贺子珍立马严肃的让娇娇出去找小胖,找不到就不要回来。
此时,王新兰正好在贺子珍家里做客,看着被吓坏的娇娇,王新兰连忙安慰贺子珍,娇娇还是个孩子,怎么能出去找人呢?
贺子珍更加生气了,批评娇娇答应的事情做不到,对事情不上心,不懂照顾别人,要是小胖出了事情,那她可怎么跟彭儒交待啊?
王新兰
说罢,贺子珍生气的都要上手打娇娇了,幸好王新兰在,才阻止了娇娇被打,接着,王新兰派警卫员出去找小胖。
万幸,小胖找到了,也没有出什么事情,这才让贺子珍消了气。
也是这件事情,让娇娇学会了,既然答应妈妈带小胖回家,那么就要说到做到,以后要关心别人,不能这样不理解别人。
很快,贺子珍的哥哥,娇娇的舅舅贺敏学一家也搬到了哈尔滨。
当然,贺敏学并没有搬过来,依然在山东一带指挥作战,但是贺敏学的夫人李立英带着女儿贺小平搬了过来,许久没有见到嫂子的贺子珍,心里面也是高兴的不行。
贺敏学、贺子珍、李立英、李敏、贺小平等人合影
贺小平比娇娇小一点,是娇娇的表妹,两个10岁左右的小丫头,最是能玩到一起的时候,虽然两个人语言有些不通,之前也不认识,但是亲情和血缘还是让两个孩子很是亲密无间。
很快,春天来了。
当时李立英带着女儿搬过来的时候,没有带什么行李,别说是家具了,就连衣服也没有几件,所以立春了,小平的身上还是穿着棉衣,热熏熏的,小平也老是流汗不止。
细心的贺子珍很快发现了小平没有春季的衣服,于是贺子珍便把娇娇在苏联买的一条红线裙子,送给了小平穿,这条裙子不厚不薄,正好春天穿呢。
小平也很是高兴,一直感谢姑姑送给她衣服。
只不过,娇娇却不高兴了。
原来,妈妈送给表妹的红线裙子是她最喜欢的一条裙子了,平时她都舍不得穿,可是妈妈却送给了妹妹,都没有和她说。
贺海峰、李敏、贺小平
想起妈妈对自己的严肃,又想起妈妈对表妹小平的亲切,娇娇瞬间觉得很是委屈,有些吃醋,也有些生气。
贺子珍也看出了女儿的不高兴,于是安慰女儿:
“小平是妹妹,她小,天暖了,她没有换季的衣服怎么行,我们应该关心她。”
娇娇更委屈了,流着眼泪说道:
“她也有妈妈呀,她的妈妈不会给她做吗?”
贺子珍一把抱过女儿,安慰女儿,小平的爸爸正在前线打仗呢,妈妈也很忙,顾不上照顾小平,所以我们作为她的亲人,更应该多关心小平不是吗?
贺子珍、贺敏学与孩子们
娇娇听着妈妈的话,同意妈妈将裙子送给妹妹了。
后来,因为种种原因,李立英又要带着小平离开哈尔滨了,贺子珍纵然很是不舍,但是也只能亲自去送送嫂子和侄女,战争年代,亲人分离是常有的事情,贺子珍也是明白的。
临上车前,贺子珍从口袋里拿出了一枚金戒指,送给了嫂子。这枚金戒指跟着她十几年了,是战争年代缴获的,此次回国,她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傍身,这枚金戒指,也算是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了。
李立英说什么也不要,但是贺子珍却坚持要送给李立英,等将来遇到困难的时候,可以把金戒指卖掉,应付应付困难。
贺子珍与嫂子李立英等人合影
李立英也感动的落下眼泪,和贺子珍紧紧握着手,随后带着小平离开了哈尔滨。
小时候的娇娇,完全不明白妈妈为什么总是要把最珍贵的东西送给别人?直到长大后,娇娇才明白妈妈的苦心:
这是妈妈对亲人朋友的倾囊相授,妈妈曾经遇到过困难,所以也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别人解决困难。
可以说,妈妈在潜移默化中,教给娇娇太多优秀的思想与优秀的品质了!
贺子珍、李敏
而这些美好,将会伴随着娇娇一生……